产品调研的方法

时间:2019-05-17 阅读:120次 | 分享次数:2次


          新产品开发要做哪些调研

新产品开发之所以很费劲,首当其冲的就是难以定义它,很难真正准确,有效的把握市场机会,找准切入点。

在战争时期,一条信息可能就关乎成千上百人的生死,关乎全局的成败,对产品来说,其实也是同样的重要,有效的通过调研获取到的市场信息,决定了整个产品的最终市场结果。


1、行业分析

其目的,是根据对特定市场的规模、构成、特性、趋势、和增长情况,预测在这个领域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规模,就是俗话说的“蛋糕有多大”,当行业过于小众,带来的结果就是天花板太低,再怎么使劲它也就只有那么大的容量。

解决的是能不能赚钱、能赚多少,以及怎么赚钱的问题。



这个部分要充分回答行业细分的市场特性、产品的生命周期,如何形成市场区隔等问题。最好的情况,当然是细分市场足够大且有利可图、通过自身经营可高效触达的市场。——只要产品做出来,努力一把就能赚到钱。


针对行业市场的分析,当然还需要深入的考虑自然、经济、人口、社会、文化、技术、政治、法律这些大的宏观环境的影响,也必须理解这些大环境对有些产品实际上没有多少关系。


2、产品分析

也就是市场的竞争分析。首先要考虑的是各个潜在竞品的优劣势和产品之间存在的关系,还包括可能的机会缺口,现有产品的占有情况,流量等硬性指标,以及各个产品的增长预测。

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,竞争者通常包括4类(也许我们多数情况下可能都不太考虑):

品牌竞争者:指能满足用户某种需要的品牌竞争。比如苹果手机和华为手机;

愿望竞争者:指满足用户各种需求“愿望”的竞争,比如用户想买电视又想买冰箱,就是需求愿望的竞争;

品类竞争者:指提供不同的产品解决用户的某种需求的竞争,高铁和飞机就是这种竞争,二者在不同的情况下,各有优劣;

产品形式竞争:指满足某种需求的不同产品形态,包括产品在质量、价格等维度的竞争,比如曲面电视就属于一种产品形态上的竞争。

真正产品做的各种优劣势分析,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产品的门槛,进入的时机,以及通过这个产品最终能切下来的蛋糕规模。这个维度的分析,千万不要仅仅只是盯着某一个功能点,而是要看产品的全局性。


注:市场和产品的分析,都是为了寻找行业细分领域的切入点,找到新产品的进入市场的突破口,不管是采用技术性的创新,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,都是为了满足这一基本的商业诉求。在这个节点上,可以参考、借鉴跨界的产品,或者海外的经验,甚至可能找到具有颠覆性的方法方式打开企业的蓝海市场,比如小米。


3、用户分析

任何产品都是为了“用户”服务的,在计划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的重要一点就是找准用户,以及用户的真正痛点。

多数沉沙折戟都是因为这一点上出现了偏差,最终产品失败。用户分析通常需要包括下述维度:

目标用户,以及群体特质

应用场景,以及痛点、痒点

目前的解决方案,以及不足

用户的期望方案

其根本宗旨还是要想办法为产品圈定足够大的用户群体,而且是具有显著特性的独特群体,而不是试图针对所有人推出普适性的产品,这对今天的商业社会而言会越发困难。

猪能飞上天,是因为风足够大,说白了,也就是能拱起这个产品的用户群要成规模,具备商业性的潜力和可行性。

尽量少做过于小众的产品,因为是真的很难。


4、可行性与风险

市场这么大,不是谁想吃就能吃得下的,一份可行的报告,要充分考虑到 技术、成本的可行性,也就是要充分估算目前的形式和环境,具备的资源条件和技术能力,充分意识到那些是可以短期内可行性的,那些是需要长期规划的,那些东西是利用现有资源就能拿下的,还有那些东西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,甚至还需要引入第三方的共同开发的。



这些东西,往往隐藏很深,也是很多产品启动之时容易忽略的工作,乐观往往都是天性使然,当发现一个新的机会时,特别让人热血上涌,从而轻视各种可能的局面和复杂的变化。

这种轻视,会对整个产品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风险。所以,在我看来,产品经理是极具有感染力的群体,也应该是最谨慎的群体,任何一个产品一旦启动,都必然意味着资源的投入,盲目评估往往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。

同时,在启动全新的产品时,还需要充分意识到各种可能的偏差,特别是盈利能力的偏差以及产品价值的偏差。一旦发现赚钱能力尚未成熟,必须要尽快找到具有盈利能力的想象空间。


我要调查网深耕市场调研20年,专注于为企业提供调研和数据服务,为企业链接目标消费群体。


专业调查,就用51调查网

免费使用